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古建中的木架构语言
2017年05月27日    点击:

古建中的木架构语言

纵观整个中国建筑史,木构架永远是主流语言。由开始的巢居到战国西汉时期榫卯出现,西汉末年斗拱的出现使木构架建筑语言更为丰富,因而在奴隶社会末期出现大体量的高台建筑。高台建筑是用夯土与木结构结合形成的一种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形式。利用中间的夯土而在其四周及上部构建出体积庞大的建筑群。但逐渐并非所有建筑都能够利用夯土,于是在秦代时期高台建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宫室建筑。

到了东汉时期,中国古建筑中主要的构件的两种语言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形成。梁柱式的形成使得中国建筑的语言形式被大大地丰富。不经建筑物本身经久耐用,内部的空间也被大大的扩充,造型也更加的讲究丰富。穿斗式与抬梁式相比,其柱子较细但较多,但却能用较细的柱子增加数量以获得较大的空间。同时,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大量出现为今后我国木结构体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掀起佛塔,石窟建造的高潮。但有很多的耗资耗时耗人力物力的木塔却因为雷劈火灾等被烧毁,使我们只能更多从一些仿木构造的石雕塔中了解当时的情况。 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后,木构架殿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如含元殿,麟德殿等规模很大,形式复杂。唐朝多保留了隋朝建筑恢弘大气的特征,并且还出现一些体量高大的楼阁木构架建筑,如,滕王阁,黄鹤楼等。在唐代,木构架的主要构件梁,柱和斗拱的细分构件等种类和形式已大致稳定,并有特别规定的材分制度。在加工技术上,除了榫卯的发展外,还有柱身的加工装饰。所以,唐代的木构架语言已趋成熟。 由于宋代官方《营造法式》的出版,使木结构中‘模数’出现,加快了建造速度,规范了建造的质量。并且宋代的开间普遍较大,并且各种雕花,彩绘使得建筑造型装饰更富有变化。在平面的柱网中,形式更为多样,一些内柱可以随意增减,位置也可以灵活移动,具有较大的创造和发挥空间。斗拱的装饰性逐渐加强,而相应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并且木构架的坚固性有所增加,加工技术更为精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被称为‘虹桥’木拱桥,造型轻盈优美,坚固耐劳并可以实现较大跨度。辽代主要是单层单檐木结构语言,并多表现在佛教建筑上。多层木塔结构如位于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的木结构语言非常复杂却精妙绝伦,用材讲究合理且富有创新性。金代建筑柱网中使用减柱,移柱法,促成新构件的产生。并且斜拱非常盛行。元代建筑的柱网布局呈现多样性,既有传统的整齐对称,又有减柱移柱的灵活自由。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方式——内额式结构,如广胜寺大佛殿。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最后一段,也是建筑发展的成熟期。大木构架建筑的设计更加规范化,程式化,斗拱几乎失去了构架承托功能,而成为单纯装饰件。大木料的大量使用致使原料越来越少而产生拼合构件技术,用一些小木料拼合成大的木料,并在表面进行油彩饰画的装饰。明清时期更突出的是穿斗式构架语言的发展进步和普遍运用。并且为了加快速度,当时还多进行构件的预制加工。大多木结构语言独具风格和特色,尤其是屋顶的建造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展现了当时匠人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


下一篇:常家庄园砖雕技艺
上一篇:古松园砖雕门楼

分享到:

网站首页 | 关于唐语 | 唐语产品 | 影壁墙砖雕 | 影壁墙百科 | 中式装修案例 | 服务与支持 | 古建资讯 | 免费获取方案 | 联系唐语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