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几大砖雕派系,如北京砖雕、苏派砖雕、山西砖雕、广东砖雕等一般均采用“窑前雕”,即先在砖坯上雕塑或制模后入窑烧成砖雕。从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这种制作工艺在闽南砖雕中,早期较多的是用于墓葬、水井等地下建筑,之后也在红砖中得到应用。但是,闽南砖雕别于其他砖雕,且独具特色的雕刻手法则是“窑后雕”,即红砖烧制完成后,在砖上进行切割或雕刻,运用了不少砖刻的刀法。它较“窑前雕”更具金石味,质感更为古朴,亦更显其粗犷、大气的特征,这可能是源自闽南人对花岗岩石雕的钟爱和其过硬的石雕技巧。在闽南传统建筑上,一幢建筑就往往存有上述两种形式并存的砖雕。
当然,窑后雕技艺的独特性,也必然带来它的局限性。用于砖雕的红砖厚度一般在一寸之内,这样就确定了闽南砖雕的艺术风格,即以浮雕为主,结合线雕或拼花,极少有镂空或透雕等技术。闽南砖雕还有其他派系少有见过的一道工序:即砖雕安装上墙后,在其凹处一白灰填之,即形成一定一定的保护作用,又将拼接的砖缝完全覆盖,画面形成较好的完整性。这在大型砖雕中较为常见。
因红砖色彩较为艳丽,雕匠们巧妙地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手法,形成红砖与白灰相间的红白色彩对比,使砖雕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跃然强上,显得格外精神。这样的做法又弥补了浅浮雕在表现能力上的某些缺憾,使得画面的表现主体更为突出、显眼。这种化劣势为特色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古代工匠们对中国砖雕的一项创新之举,也让我们不得不为其智慧与技艺的完美融合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