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对柱础有详细规定,到了清代,对础石的做法规定得简单一些,边长微柱径两倍的规定没有改变,厚度则增加了一些。在力学上,这样的一块础石基本上是适当的。
础石有露明与素平之分,露明者即在方形的础石面上加上一个支座,用来安装柱身,这部分唐宋以来多用覆盆式;到了清代,“覆盆”变为“古镜”,鼓曲的盆边变为反曲的形状,也许是认为这样的“踢脚线”会更为合适一些。这个支座也有造成较高、较复杂的“墩“的,有单层、双层、三层的,有下层是方形、八边形的,上层微鼓形等各种雕刻形式。大概,早期的支座曾经倾向于复杂和多变的样式,甚至完全变成了一种雕刻艺术。这种风气受到官方的注意和反对。有些柱,例如墙内的柱等无需露明部分,但是础石还是要造的,那就是素平础石。唐代喜欢在覆盆上雕宝装莲瓣;宋、辽、金则除莲瓣还有各式花纹;元代则用素覆盆,不加雕饰;明清在元的传统上重做雕饰,但图案亦崇尚简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