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的传统院落式布局古建筑群中,表露出来的屋身立面只有面对着庭院的正面,其余部分如两侧或背面,它们都是仅具构造上意义的作为围护结构的简单实墙。至于屋身的正面,与其说目的在于表现房屋本身的外观,倒不如说看作庭院的“四壁”的时候还来得多一些。
由于屋身的立面更多的时候被看成用来构成一个环境的元素,它们因而产生一种里国内外的性质,尤其作为空间上的封闭的时候,更不希望成为一种空间上的绝对的直接断然的分隔,否则人在院中就有如困在其中之感。室内外的空间是要求连通的,互相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彼此延伸的,要求产生一种和谐的过渡而达到完全的统一。因此,在构图上室内外空间不希望产生一种固定的硬性的交接,在接连的面上最好就是能达到空无一物,以免妨碍空间上的展延。
加入,我们对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的屋面立面分析一下,我们会看到在一般情况下,檐口与台基之间所形成的第一个向外的面全是空的。檐柱、额枋、雀替、斗拱等结构构架退缩在里面,构成第二个向外的交接面。这个面由两种特性:其一就是它们只是一个框架,在构图性质上是属于“虚”的,完全没有妨碍空间的流通;其二它们完全是支撑屋顶构造的一些功能形状,和屋顶所构成的关系大于屋身。真正成为屋身构图的尸体就是金柱之间的门窗隔扇,或者包括槛窗下的槛墙。门窗的图案因为已经退缩道第三个层次的面上,似觉只是一个背景。这时它可以当作为屋身立面的一个部分,但是同样可以说是一种室内装修。在一般情况下,门扇隔扇是可以全部开启甚至拆下的,当室内外完全连通和开敞的时候,这个面也就同样是空无一物。
实际上,无论哪一个层次的构造都不是为了屋身立面本身而设计的,但是也不能说它们不是屋身立面的构成部分,奥妙的地方就在于这个没有自己的立面的立面,同时又是完全满足屋身立面本身种种要求的一个构图。当然,也不是所有都是如此。
无论如何,檐口和台基之间的一个虚面始终还是保留的,也就是说立面必然在台基和檐口边线之内退缩。除了构图上的意义之外,这也是一种构造上的功能习惯女装,飘出很远的檐口自然要求台基伸出以求构图上的平衡。檐口飘出除了遮挡风雨太阳之外,同时也是对所有的木结构构件和柱间装修的保护,因为木材是经不起长期直接的雨淋日晒的,这就是立面退缩在构造上的意义。
表面上看,屋身立面是极富装饰上的趣味的,雀替、额枋、斗拱、椽条以及精雕细刻的门窗隔扇图案,无一不具丰富的美学形状。但是,它们同时无一不是结构或者构造上的必要构件,它们完全来自一种合理的力学上的形状。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种,一切结构构架的工程都称为大木作,支柱、额枋,斗拱以及整个檐口构造都同属于“大木作”范围之内的工作。由此看来,在基本概念上,它们都是结构,并不是装饰。一切非结构性质的木作就称为小木作。隔扇的图案看起来是十分丰富的装饰,但是通过透过的花格子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室内的采光。在玻璃还没有在建筑上应用之前,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同时解决内外分隔和采光的问题。
在一般堂殿的正面上,门和窗在形式上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分别的,门其实就是落地窗,当门窗全部开启的时候,室内和室外之间就没有了分隔,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厅堂多半是一面全部开敞的。
古建房屋柱距有明间、次间、稍间、尽间之分,在屋身立面上自然反映出一种构图组织上的韵律来。这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形式,这样使柱间分隔出来的形状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明间较大,分割出来的多半是横向的矩形;到了次间或稍间,所形成的就会是一个方形;尽间因为柱距较小,于是构成一个直向的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