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王陵仍沿承秦制,一是在帝王登位的第二年即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二是墓室仍深埋地下,上起土丘以为陵体。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登位,在位54年,他的茂陵就建造了53年。陵体本身高36.3米,每边长251.4米、陵体之上原来还建有殿屋,陵体外围四周有墙垣,每边长达4]8米。西汉的皇陵大多建在咸阳至兴平县一带,至今都没有正式挖掘过。
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大小不等的汉墓。1974年,在北京丰台区发现了一座汉代的燕王墓,墓的外形为一大土丘,高有20余米,直径约100米,经发掘,地下的墓室由墓道、甬道、回廊、椁宰等部分组成,最外面贴十坑是一层用大长木枋组成的墓壁和墓顶,在回廊内又有一层用方10厘米,长约90厘米的方木棍垒积起来的木墙,在这层木墙之内才是棺椁部分,这座燕王墓共有两层椁与五层棺,结构相当讲究。这种几乎全部用木料构成的地下墓室可以说代表了木构地宫的最高形式。
其他各地发掘的一些汉墓有些改成了砖或石的结构。地下墓室多为长方形,有斜向的墓道通向地面。墓室的地面、四壁及室顶都用长条形的空心砖或石料铺砌。这些砖和石料宽0.6米一0.8米,厚约0.2米一0.3米,长约1巧米,它们一块接着一块搭砌在墓室的四壁和顶部,砖、石表面上多雕刻有各种纹样,因此称为画像砖和画像石。纹样的内容既有人物、虎、马、朱雀、飞禽等动物的单独形象,又有描绘人们进行劳动、游乐、生活的场景。如墓主人打猎、出行、收租、宴乐,农民的播种、收获、煮昷,还有表现一些神话故事的情节。画像砖和画像石的雕法均为线雕和浅浮雕,即用刀在砖、石的表面上刻画出印,或者将底面作一些处理以使形象更显明。它们充满在墓室四周,虽没有秦始皇陵地宫里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那样的豪华,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狀况和市俗生活。
这种由大型空心砖和石料构筑的墓室在制作工艺上比较费事,而且墓室的宽度也受到限制,于是逐渐改为用板材斜撑使墓顶成为宽度较大的折面,继而发展成为弧形的发券顶。这时小块的砖、石代替了大型的砖、石板材,墓壁上的装饰也山雕刻而逐步发展成为彩绘,就是在砖壁上先抹一层白灰,在白灰面上再进行黑白或彩色的绘画。茂陵之东1公里处有一座霍去病墓。霍去病为西汉名将,18岁即为侍中曾六次出击匈奴,为汉王朝累立战功,被封为骠骑将军。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谢而不受。年仅23岁即战死,武帝为记其功劳,特在茂陵之邻建墓厚葬,并在他的墓前立了系列石雕,其中有脚踏匈奴的立马、前蹄腾起的跃马、伏地的卧马、舔犊的母牛、长鼻的卧象、机警的伏虎、矫健的卧牛、尖嘴的野猪以及石蟾、石鱼等16件。该系列石雕不仅展现了早期粗犷而写意的石雕风格,也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这种由石雕组成的墓前神道。通
常,墓前神道的最前方为左右一对石阙,然后是马、虎、骆驼、羊等动物,神道之后才是陵墓的地上建筑部分。石阙形象有如一块石碑顶上安有木结构形式的石屋顶,身和阙顶上不但雕有柱、枋、斗拱、椽子、厑等木建筑的构件,还附有人物等花纹。四川雅安高颐阙是现存实例中最为精美的一例,身为一大一小拼为一体,称为子母阙。
位于墓前神道的前方,成为陵墓的人口标志,在有的汉墓前还立有石柱,也是墓前的一种标志性建筑。汉代的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汉墓中出土大量圃像砖、画像石和明器,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建筑的形象资料。画像砖、画像石上所描绘的生活环境,免不了出现各种建筑的形象。明器是一种陪葬的器物模型,除了墓主人所用的器具以外,也有建筑模型。从中我们可看到那个时代的四合院、多层楼阁和单层房屋,各种屋顶、门窗以及它们的结构和装饰的形式。因此,汉代陵墓在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