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画并不是因“金饰”的消失而产生的,只不过在不再用“金釭”的时候,用彩画在其原来的位置做出近似的图案,以保存看惯了的构图和风格。北宋初期所建的敦煌莫高窟廊柱、壁带、门框等处的彩画就明显地采用金釭原来的装饰意匠。其后,成熟了之后的彩画制式,在梁头部分的所谓“箍头”或“藻头”,历来都保持金釭齿饰而带来的形状的意味。宋式彩画虽然多采用“象真”的花纹,但是如意头的构图不能不说是由“釭”而来的装饰意念;清式彩画倾向于图案化,“齿饰”的形状就更为明显。至于在彩画上贴金,可以说是对古代金属装饰的一种模仿,不论是否有意如此,可能受到一种传统的装饰观念的影响,总觉得节点部分应该要有一种金属的颜色和光泽。
中国建筑中所用的彩画到了一定时候就由“图”或者“画”逐渐演变和综合成为装饰的图案,其后形式和方法达到了定型化。到了宋代,彩画的制式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营造法式》载有多种不同设色的方法。同一图案可以有不同的设色,每一种基本方法称为“装”,计有“五彩偏装”、“碾玉装”、“青绿垒晕校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饰”、“解绿结华”、“丹纷刷饰”,“黄土刷饰”等。至于彩画图案的内容就非常之多了,《营造法式》上列出的有六类二十六“品”,动植物、人物、几何图案均有,当然实际应用当远不止此数。大概,最早的彩画图案内容应该还是“藻”这种水生植物。为什么要在梁柱构架上画一些“藻”呢?因为是水中植物,取意防火。
在《营造法式》中可以看到: 到了宋代彩画已经定型化,它们多半已经不再是自由创作的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