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中,以东岳泰山最著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一前220),泰山正位于齐、鲁两国之间,海拔巧48米,在那个地区就算是最高的山岳了,山顶高出云端,传说是仙人、天帝居住之处,所以当时周王对泰山进行了隆重的祭祀,其中最高的形式就是封禅大典。何谓“封禅”,据《白虎通》释为:“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山,基广厚也一一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帝王亲登泰山顶筑台祭天称为“封”,再到泰山附近的梁甫山设坛扫除以祭地称为“禅”,帝王通过这些活动祭祀天地之神以求得统治地位的巩固,而且每换一个帝王都要举行这样的祭祀,这就是封禅的目的和它所以得以连绵相传的原因。《史记靄封禅书》中记载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44年前往泰山进行封禅的经过,这是目前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帝王封禅活动。秦朝之后的汉武帝也是一位热衷于封禅活动的封建皇帝,曾前后七次亲往泰山举行隆重的仪式。封禅成了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泰山南麓下的岱庙就是举行这项封禅大典与祭祀泰山神的场所。
泰山又称岱山,所以东岳庙也称岱庙。它的创建年代应该很早,在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重修与改建,现存建筑,除少量碑石外,多为唐以后物。岱庙为一组规模相当大的建筑群体,主要供祭祀用的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群体四周有高城墙相围,在城的四角还建有角楼。岱庙最前面的人口是“遥参亭”,这是一小组建筑,由石牌坊、南山门、正殿、配殿和后山门组成。这里原称“遥参门六宋朝在门内建造了一座“草参亭”,后该亭虽毁,但却将这组入口处的建筑称作“遥参亭,。所谓“遥参”是指从这里抬头远眺,可见岱顶历历在目,有如遥参泰山之神。
出“遥参亭"群组,在后山门与岱庙大院之间立有一座石造的“岱庙坊”。此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0672),通高12米,宽9.8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但近观则可见石坊通身几乎都有石雕装饰。从坊顶的屋脊开始,檐下的斗拱、横梁、立柱到柱两边的抱鼓石,石坊下的基座,处处布满各式花纹浮雕,内容有双龙戏珠、丹风朝阳、麒麟送宝等传统题材以及大量植物花卉纹样。
过岱庙坊即从正阳门进人岱庙大院。院中主殿称天贶殿位于大院的中轴线上,在前面有配天门与仁安门,后有后寝宫。天贶殿面宽九间,48.7米,进探近20米。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m9)。这里是祭祀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历代有72座御碑亭,亭内石碑刻载着清朝乾隆皇帝的多首登岱诗。这些诗碑连同岱庙中保存的其他历代留下来的石碑是研究泰山封禅祭祀的重要史料。
东岳泰山论山之高不及北岳恒山,论山之险不如西岳华山,论山体、山景之自然美不及安徽黄山,但因为它是历代帝王行封禅大礼的重地,故吸引了大量名人墨客的造访与游览,留下了大量有关封禅的史料,以及极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石碑,使泰山在五岳之中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如今泰山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约川万平方米;湖南衡阳的南岳庙占地985m平方米,建筑群前后共分七进,这些庙的主殿形制等级也很高,南岳庙、中岳庙和在河北曲阳的北岳庙大殿都是面阔九开间,坐落在大石台基之上,台基四周均围以石栏杆,殿前中央均为左右并列的台阶,中间为雕石的御道。尽管各朝皇帝并不都亲临祭祀这些庙宇,但它们作为朝廷祭祀山神的重点场所,在形制上都采用了仅次于皇宫、皇陵建筑的等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很重要的一批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