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佛塔层数与体量的演变
2018年04月18日    点击:

佛塔层数与体量的演变

佛塔

自汉至南北朝,汉地佛塔层增多、体量加大的变化趋势是很明显的。

《牟子理惑论》记东汉明帝时,于洛阳西门外起佛寺(即白马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按照当时(公元I世纪前后)的西域佛塔基本特征推测,应是一座下有三层基坛的佛塔,各层基坛的外壁均绘有画。《魏书·释老志》记载,白马寺浮图建成之后,成为汉地佛塔的范本,且由于佛教初人中国,受各方面限制,佛塔的建造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故三国西晋时期的佛塔形式,当去白马寺浮图不远。《洛阳伽蓝记》城西宝光寺条记寺在西阳门外御道北(白马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寺内“有二层浮图一所,以石为篁,形制其古,画工刻隐士赵逸指证为西晋石塔寺,“朝三(四)十二尽皆湮灭,唯仳寺独存呵这座三层石塔的形式,势必会受到白马寺浮图的影响。据文献记载·汉魏西晋时期,汉地尚耒出现三层以上的佛塔,塔身体量也较后世佛塔为小

东普十六国时,由于佛教的迅速流布,社会上没入佛教建筑活动的热情与财力也随之大增·佛塔的层数和体量开始有更大的发展。释道安南下襄阳造檀溪寺即“建塔五层”,推测后赵时可能已出现五层佛塔(3年前后)。仳后,前秦长安、北魏平城相继出觋了五层大塔。这时不仅层数蟾加,佛塔体量也较前期更为宏人。另裾史料记载,东晋时曾出现过四层佛塔,如荆州四层寺、永兴崇化寺,皆立塔匹层,又南朝初期,长安有六重寺叽当为此期出现的一种过渡现象,箕后便很少见到了。

南北朝时,开始出现七层佛塔,北魏平城永宁寺塔及刘宋建康庄严寺塔,均为七层·平城永宁寺塔“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可知已达当时佛塔体量的极限。床明帝造濯宫寺塔,欲超过庄严寺塔而立十层·结果未成,改立两座五层塔,也说明当时尚不具备建造更多层数、更大体量佛塔的条件。同时表明佛塔的体量与数之间有賧定的比例关系,层敵越多体量也越大,推测设计中已形成一定的制度。

南北朝后期(6世纪上半),建造高塔成为皇室、贵戚、豪富之间争奇斗奢的一种方式,致使佛塔的层数与体量发展到了惊人的地步。北洛阳永宁寺九层佛塔,墓方十匹丈,塔高四十九丈,远远超过了平城永宁寺七层塔的规模(三十余丈)。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也建造了建康同泰寺九层浮图。汉地佛塔的规模至此达到了顶巍,其后虽史料中有十一、十五甚至十七层佛塔的记载,但规制缩减,是指密檐佛塔而言。


下一篇:影壁空间分类和文化美学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

分享到:

网站首页 | 关于唐语 | 唐语产品 | 影壁墙砖雕 | 影壁墙百科 | 中式装修案例 | 服务与支持 | 古建资讯 | 免费获取方案 | 联系唐语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