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部永定、龙岩、漳平和漳州一带的农村中,存在着一种土楼住屋,它们的特点是每一栋土楼体积都很大,而且用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平面形式有方形、圆形、五角形、八卦形、半月形等,以方楼和圆楼为主,其中又以圆楼最为奇特。圆楼的平面当然是圆形的,周围排列着整齐的房屋,有的多达数十间,高达三四层,有时还不止一圈房屋相套·中央围成一个圆形院落,所以我们将它也列人合院式住宅的类别,只是它们不是用四面房屋围成方形庭院,而是用周围相连的房屋围成一个圆形庭院。一座大型的圆楼,里面可以容纳几十户人家,数百人生活。
圆楼是怎样产生的?福建地区古时战乱频繁,社会不得安宁,贪官污吏的竞相搜刮又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百姓往往揭竿而起,聚众抗争。加之政治不稳定,匪盗迭起,乡间宗族不和,时有械斗发生。中国农民多聚族而居,多座住屋围着自己的宗族祠堂而建,形成团块与村落,相互依靠,患难与共。在福建,聚族而居以求得到安全的要求更加强烈,于是一种将分散的住屋聚合到一起的大型住屋应运而生。当地所具有的森林木材、山石、泥土等自然资源,所拥有的工匠技术,使这种住屋变成为现实。这就是圆形土楼产生的社会因素与物质条件。我们以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圆楼,福建永定县的承启楼为例来说明这种大型住宅的状况。承启楼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历时3年完工,为客家人江姓氏族所建。圆楼直径达62.6米,里外共分环,最里面一环是全楼的祖堂,由一座堂厅和半圈围屋组成,面朝南方;第二环有房20间;三环有房34间,最外环有房60间,并有4间楼梯间;朝南一座大门,与祖堂共处于中轴线上,东、西各有一座旁门。外环共四层,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房,全楼共有房间300余间。承启楼建成后,江氏族人80多户搬进圆楼,共有600余人同时在里面生活。
族人既然为安全而聚居,圆楼的安全防御自然是最重要的。首先在楼的外观上看,承启楼外环高达米,外墙用夯土筑墙,最厚处达I.9米。墙的基础皆用大卵石和块石筑造,自地面以下直砌至地面上常年洪水能达到的高度以上,以确保夯土墙体免遭洪水冲刷。石墻基的做法是用卵石干垒,层层紧压,使外人很难从外面扒开。外墙上很少开窗,只在三四层上开设枪眼以抵御外敌的侵扰。从楼内看,也有一个很好的防卫体系。在三四层的外墒上设有窗洞,洞口外面窄,里面宽,既便于对外射击,又减少目标。除射击外还可以向下抛石头,浇开水以攻击接近楼体的敌人。外环的几层楼临院子的一边都设环行通道,可以随时调动人力,运送物资。楼内有水井数座,有谷仓藏粮,有牲畜畜养地,所以在敌人围困时能够坚持数月而不会断水缺粮。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御敌之法,例如出入口的大门是最容易受攻击的薄弱环节,在这里除了用粗石料制作门框,用原木料制造门板,门板包以铁皮,门后顶以木杠之外,更在门的上方特置水槽,当敌人用火攻大
门时,可提井水灌人水槽,经水槽裂口流下在门板前形成一道水幕以克火攻。
在这座圆楼内,没有正房、厢房之分,没有前院、后院之别,所有房间都同样大小。在这里,分不出族人在住屋上的等级与高低、他们都朝向一个中心,这就是位于圆楼中央的祖堂。只有同宗同族的祖先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增进了亲和感和得到了安全。这奇异的圆楼,这在外国人眼里被当作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六“地下冒出的蘑菇”的圆楼.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血缘氏族的结构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