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阶基多用作承要殿堂建筑的台基,或佛塔、佛像的基座。带有石雕的阶基主要出现在须弥牢中,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的阶基和河北正定瓷兴寺大悲阁内的佛坛。须弥座是由印度随着佛教传人中国的。佛教称“缜弥座”本是缜弥灯王的佛座,在《维摩诘经》中不思议品》称“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这种基座传入中国后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被作为一种讲究的基座形式。经过不断地应用,须弥座逐渐有了它自身比较固定的形制。法式,石作制度曾有殿阶基式样,它们由上、下方和中间的束腰组成,在方和東腰之间有枭混线脚作为过渡。
在须弥座的各部分多有雕饰,宋画《维摩演教图》中文殊菩萨坐的石座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须弥座。它的上、下方着卷草纹,上、下枭混部分是仰覆莲瓣,束腰用回纹作
边饰,里面雕着水浪纹,束腰角上有花瓶形柬柱,甚至在石座的面上也布满了雕饰。现存的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下的须弥座也是几乎充满了雕饰,下方雕的是连续卷草纹,上、下枭混线是仰覆莲瓣,束腰部分则是一幅福由人物或花草组成的画面,它们中间由带节的小束柱间隔,在转角处雕有力士像,屈身跪地,用肩扛着上面的重量。王定兴寺大悲阁殿内的佛座高达2.2米,束腰部分是一个个壶门,壶门内靂有乐伎像,在各壶门之间和基座的转角处都有力士和蟠龙做成的小柱。可贵的是这些乐伎、力士和蟠龙,它们的形象无一雷同,组成了一幅生动繁漪的舞乐场景。尤其值得注意酌是这座台基上的力士雕像,它们或在束腰的转角,或在束腰的中间,有的双腿着地,肩扛着基座上方,双手撑在腿上,用力支撑着石座的敢量;有的单腿跪地,低着脑袋以肩頂着上方;所有这些力士都瞪眼咧,浑身肌肉突出·在这里,艺匠们用艺术夸张的手法,使这些石人形象表现出极大的力度,从而加强了石人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些力士雕像上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石雕既继承了唐代讲求整体神态造的艺术风格,又表现了宋代艺术追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阶基除了在基座上有雕饰外。在阶基面上的四个角也有石雕装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阍大殿阶基四角的角石上,各有一头狮子雕刻,用的是剔地起突雕法,狮子伏在地上,狮身曲屈,四肢卷伏,狮头微扬,尾拖地,带有强烈的动态感。雄前有一绣球,绣球四周连着飘帶,呈滚动之势·雌狮前有一幼狮,对着母体作嬉戏状·这一对石狮,体态不大,也不像普通大门两旁和陵墓前的石狮那样蹲立在石座上,但它们仍表现出了狮子的威武气慨。狮子作为兽中之王,被用在重要建筑大门两旁和陵墓之前作为护兽,可以增添主体建筑的威势,在阶基四周的石或者其他兽类,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