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时候,文字并没有用来记录建筑的发展状况,但有趣的是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也就是说本来就是一种图画,将具体的事物形状表示出来,将“图画”减略到不可少的程度就成为字体。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在创造文字的时候,文字本身就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它的外形和内容记录了下来。因此,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写出了中国建筑发展史的第一章,而且,这是一种十分可靠的“史实”。
除了由字形来显示建筑物的具体形象之外,字体的构成本身也常常表现出房屋的种类和用途,或者是说明了建筑的内容。因为房屋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由自然山东的“穴”进而到了半地下室的“穴”,这一点不论是古代文献或者考古学家的工作成果都以做出了确实的证明。山洞自然可称为穴,相信半地下室的房屋当时也是称为“穴”的,新的事物常常习惯沿用旧的同类功能东西的名称。于是,一系列有关房屋用途的字就由穴作为部首而来,例如穹、窠、窑、窖、窗、空等等。屋顶之下分别容纳很多事物,分别代表了房屋的各种功能,这一类的字有“宫”、“室”、“宅”、“宅”、“宗”、“寝”、“宇”、“家”等等。
就文字的构成而言,不论“象形”或者“形声”,“会意”或者“转注”,“指事”还是“假借”,有关建筑的用字本身都很能说明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有些字今日已经很少用,甚至中世纪时已经出现不多,就是表示那些构件、形式或者建筑类型在其时已经消失。文字的构成和应用就是这样十分贴切地紧紧追随着实际的建筑情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