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制可以追溯到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早在孔子之前的商朝,已经开始有关于礼制的思想萌芽,周灭殷后,周朝确立了基本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之后孔子以此为核心成立了儒家学说,并在后代被逐渐发扬光大,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中华传统礼制的影响在影壁中同样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尊崇礼制而设的传统影壁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礼”,其设置位置及规模大小带有建筑等级高低的含义。早在《荀子·外屏内屏》中就有“天子外屏(即大门外的影壁),诸侯内屏(即大门内的影壁)”,以后又发展到“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维”。各种行为礼仪也设计到影壁的设置,如周代的诸侯行礼时应“出自屏南”,意指从大门外影壁的右侧出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壁作为礼制设置的意义被淡化了,影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而不只限于上层贵族的建筑中,但是其体量大小、形式、材料、装饰等仍是建筑等级与门第的特殊标志,体现了贫富的差别。从华贵精美的宫廷影壁,到干净素雅的民居影壁都有鲜明的显示。影壁虽然具有形式的独立性,却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位置标记,形成“内外有别”分向人流的等级空间,并要求人们对应此过渡空间来变换伦理行为。又因为影壁的设置多位于轴线上,便直接加强了传统建筑的“正性”特征,严谨的空间序列更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礼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