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门是人们生活出入的必经通道,而窗则是为了提高室内的采光及通风,历代对门窗的装饰都非常重视。早期在建筑墙体上开设门窗是为了方便出入和提高室内的通风及采光,较多的注重于门窗的实用功能,所以在制作手法上较为简陋。而随着小木作发展,至宋代,在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其装饰效果。不仅式样繁多且装饰也开始趋向于华丽。到了明清时期,门窗装饰更加注重纤细华丽、精雕细琢。
榆次城隍庙里的门窗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山门是城隍庙起点建筑,其当心间、次间皆为设有表面光洁整齐的板门,每间两扇,三间板门宽幅一致。板门是一种较为笨重的实心门体,基本形式就是将并排起来的木板用横木在背面固定,这种木板称为“肘板”,用以固定的横木称为“捎带”,和肘板板门的方向垂直。有些版门尺度较大,需用“铆钉”将“肘版”和“捎带”固定,逐步发展出了布满钉头装饰的门面,之后形成了高等级大门的基本形制。榆次城隍庙的板门,其门钉、看叶、铺首门环、门簪也有很强的装饰性。
榆次城隍庙山门的板门,通体被刷饰红漆,门扇上整齐排着五行五列二十五个铜制门钉,门钉起初是为了固定门板,后来逐步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手段。在门扇内侧包有保护门扇的铜制看叶,上面有规律的镶有小型乳钉。在庙门上端装饰着圆形的铜制铺首和门环。在门框的横槛处插有四根瓜楞形门簪,其形与门钉类似,一头呈扁平状,一头为大门栓。门簪还雕有梅花形纹饰加强其装饰性。城隍庙山门的三间板门装饰相同。两侧的掖门形制小于山门,除横槛除没有设置门簪外,其他装饰基本相同。
楹联与匾额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门装饰元素之一,是将辞赋诗文、书法镌刻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语言简练、文采激扬、辞藻华美、书法精湛、写意抒情,富有极强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榆次城隍庙的匾额皆为木质,施于建筑的屋檐下,紧贴于额枋。匾额的内容主要为殿堂建筑的名称,如,玄鉴楼、显佑殿、后寝殿等。楹联和匾额属于同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其综合了雕刻、文学、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楹联一般对称布置于殿堂入口的两侧,主要内容有歌功颂德的、警戒教化世人的、劝人行善积德的,或是诙谐调侃类的等等。如榆次城隍庙玄鉴楼的楹联,上联是“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下联是“自家作孽,为免罪不在烧香”;显佑殿的上联“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下联“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等等。而且楹联匾额文字多为当地的官绅、名门望族、饱学之士等书法优秀之人泼墨书写,如,山门匾额“城隍庙”为郑板桥所题,显佑殿匾额“显佑殿”为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五月谷旦武举王甲所书。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最多的就是隔扇,榆次城隍庙也不例外。格扇,是门的形制与窗的特征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其分为上、中、下三各部分,上部安装实现采光通风的花格子(窗棂)称格心;下部安装实心木板称裙板或称“障水版”,中部安装于二者之间为绦环板或称“腰华板”。隔扇安装于上下槛之间,横列于两柱之间,一般安置四扇到六扇,既可固定也可开启。
榆次城隍庙的窗饰较为素朴,窗棂处皆以简单的几何线条组成,没有过多的花式,玄鉴楼第二层阁楼与乐楼皆使用是米字型格心,显佑殿、后寝殿东西廊房及东西配殿皆采用码三箭的格心,其中显佑殿两侧次间使用的的是破子格窗。格扇的裙板皆雕以如意纹装饰。绦环板处稍做浮雕花纹修饰,整体构图简明、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