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之砖、石建筑构件
石材在秦代建筑遗址中发现不多,仅见于房屋的柱础、散水与若干部件,以及桥梁的桥墩,文献及实物均未发现全由石构之建筑。在铜、铁工具已轻相当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各地也不是处处匮乏适用的石材,为何石建筑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是一个令人思考的同题。
虽然在秦代宫室遗址中,目前所发现的石材甚少,而且大多是未经加工或仅予粗加工的然石料,如置于柱下作柱础之砾石,以及铺在室外的印石排水沟及泛水等。但由秦始皇陵西郑庄的大规模石料加工场遗址来看,在东西宽1500米,南北长500米范围内所堆积的石料、半成品、废品、石碴以及建筑遗址和生产工具的甚多,绝非一般加工场所能有。其规模之庞大,可推恻其产品必然众多,但对于它的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和使用地点,现在都还不清楚,也许在对秦始皇陵的地宫发掘以后,这些问题才可能大白于天下。依作者估计,这大量经加工的石材,多半应施用于陵内地基的加固、柱础的埋置与垣墙的构筑,以及地面的砌与下水道、石门扉……的建造等。
已经征集到的石质建筑构件,有石水道、凹槽石条等。石水道由两块各刻有半圆形水槽二条的石板叠合而成,每块石板宽94厘米,长79厘米,厚13.5厘米。水槽直径22厘米,拼合后成一圆孔,二孔间距离10厘米。此外,还有单孔和三孔水道,宽度55~112厘米,长37~125厘米,厚27~40厘米。若干水道前端还凿出长7厘米的唇状滴水。带凹槽的石条残长65厘米,宽30厘米,厚15厘米。其上刻矩形槽口,宽12厘米,深6厘米,一端刻有凹下约2厘米之高低榫(凹面9厘米×10厘米)。
有用板石的其他应用方面,除以砾石较平的一面作柱础石承柱以外,又有用板石铺砌阶石及其附近地面,或用石片垫铺室外道路的。实例均见始皇陵北第二号建筑遗址。天然河卵石常用以铺路或室外散水,前者见于上述皇陵四号建筑西侧道路,其卵石为竖向放置。后者见于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其北廊外有宽90厘米之散水。做法是两边平行铺放方砖各一列,中间再铺以卵石。也有仅于内侧砖,外侧施卵石散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