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古代佛殿的建立与形式
2018年04月09日    点击:

古代佛殿的建立与形式

佛殿

佛殿是安置大型佛像的地方,故佛殿的出现首先与佛像铸有关。

佛教在印度南方流传时,佛的形象尚未出现,信徒们一般以塔、法轮、菩提树、佛足印等作为礼拜对象。据认为这一方面是出于对佛的尊重,同时也有不提倡偶像崇拜的意思。到公元1世纪西北印度贵霜工朝时期,由于希腊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佛像艺术,世称“犍陀罗艺术”,流传至今的多为右质的佛菩萨像以及雕刻佛传故事场景的各种石构件。佛教初人中国,正值佛像开始流行之际。西域僧人来华,有可能随身携带小型佛像或绘像。当时汉地不仅开始铸造大型佛像,并有大批佛像来自西域、凉州一带。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佛寺中出现了专为安置佛像而建造的佛殿。

南北朝时,以国家财力大规模像并广立佛殿的活动频频不断,社会各阶层也都尽其所有投人其中。佛教经典的宣传是一个重要原因。经中宣扬佛身常住不灭、变化无尽,人们只要为佛建寺遣塔、造像绘画,作各种供养,便可望成佛。于是,供养众多佛菩萨像,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佛教信仰方式,佛殿的数量、规模也随之迅速增长.据文献记,南薊初期已有专为供奉七佛而起立佛殿的做法11北云冈石窟雕刻中有并列七佛、上覆庑殿顶的形象。北周麦积山石窟第4窟,更是从整上表现了一座而七间、每间设一佛怅的庑殿顶大殿。另外,由于提侣供养诸佛以至千万亿佛,并观音、普贤等众多茗萨,故寺院中殿堂的数量不断增加。一寺之内,往在除正殿之外,又有前后数重殿堂及两侧配殿;皇家大寺中立殿尤多。梁武帝大通元年(527每)立同泰寺,内有大殿6所,小殿及堂10余所1,至中人通四年(532年),又造瑞像殿,以至“帚幸同泰,设会开讲,历诸殿礼,黄昏始到瑞蟓殿”。

佛殿的建造与形式,又与佛像的帝工化有关。北魏人法果尊灭子当今如来,故文成帝复

兴佛法之后,为祈福而造的佛像与帝干形趋于一致。兴安元年(152每)“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兴光元年(4年)“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帱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云冈昙曜五窟中的五座大像,也是为五帝祈福所造,外貌都具有鲜卑民的特征。孝文帝改后,佛像的衣着装束也随着王服饰的汉化而改变,正是这种做法的一个证明。佛像既如黿王,仿照留宫的形式建费佛殿便是很自然的事,不仅佛殿的外,萇拳殿内陈设巾与帝下宫中和同.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的洛阳永宁寺大殿,便“形如太极殿(洛阳宫中正殿)”国。不仅皇家大寺,地方佛寺中的主要佛殿,也被允许采用宫殿的形式、依帝王形象造铸佛像,按宫殿规制营建佛殿以至整个佛寺,是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練中后期造像立寺的一个突出特点。

佛殿的规模与殿内像设方式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殿实倜不存.孜只能根锯文献记蔹和石窟内部空间形式作一些探讨。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像设置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七佛,骨为座佛像并列;二是子佛,早期形式如云冈曜万窟所见,为主佛居中,另二佛居侧相对,三是主佛两侧立有菩萨、弟子诸像的举铺造像。早期佛像多为单像,越到后来,胁侍越多。因此七佛、三佛的设置到后来使发展为七铺、三锚的列置了。如北魏云冈第5窟所见七佛为7身并列的立佛,而北周麦积山第窟所见已是7怅并列、帐各一铺的形式了。据史料记载,殿内置像又有当中主像、四周围绕天王诸像,或蓍萨位于主像两侧呈并列状等方式豫建造佛殿时,首先按照像设方式确定平面形式.如果是七佛殿,贝刂当作长方形平面。如置三佛或单鱸佛像,平面可接近方形,前述梁武帝同泰寺中的瑞像殿,丙“七宝帐牢,以安瑞像,又造金锕菩萨二躯”,是一佛二菩萨的设置,因此选择了“三间两厦”,即方形平面、歇山顶的形式。北朝各地石窟中的三壁三龛式方形窟以及云冈第912窟,麦积山第28304319诸窟所示,大都属于此类。并多在外观上表现为面阔三间的佛殿,屋顶作庑殿或歇山,又有当中覆钵、四周木构披檐的样式(如南响堂山第7窟窟内止侧三璧雕三座佛怅龛,置三佛像;或正壁前置主像,蠃顶雕为天嗌形状,地面也雕有裟饰纹样,表现了相应的殿内像设方式以及像顶张拄天盖、地而铺设毡毯或花砖的做法。已知云冈佛殿窟中,内顸多表现为平綦,应是北魏平城佛殿顶棚形式的反映,另据史料记载,南朝佛殿中,有彻上朋造的做法,北魏迁洛以后开凿的龙门诸窟中,頂部不雕平凝,改雕天盖,或即反映了当时佛殿形式较多接受南朝影响的现象。

 


下一篇:魏晋时期藻井与天花
上一篇:汉代建筑,砖雕门楼

分享到:

网站首页 | 关于唐语 | 唐语产品 | 影壁墙砖雕 | 影壁墙百科 | 中式装修案例 | 服务与支持 | 古建资讯 | 免费获取方案 | 联系唐语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