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藻井,仍和汉代一样,是宫殿中特有的装節做法,到南北朝时,这一做法开始用于佛殿,殿内装饰藻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殿内中心部分的重要地位。据汉赋中的描写,藻井的位置在筑物明间(当心间)脊下的两谨梁楸之间.做法是在间设木枋。形成四方形覆井状,当中向下倒垂莲荷,井内并镂绘水纹、藻纹,遍施五彩。藻井的基本形式自汉代至南北朝没有大的改变,除了作为装饰外,也有祈避火灾的含意。
北朝石窟中所见的室内天花形式,主要为斗四、平或两者混用,也有不加顶棚、直接在椽板上施以彩绘的做法。
斗四天花,又称叠涩天井,是流行区域很广、年代很久的一种内顶彬式醐。我国新疆地区佛教石窟中常见蚊种窟顶·似为一种屋顶结构形式。在敦奠高窟北朝润窟和北云冈石窟中,则大多表现为木构平綦方格中又做斗四(或斗八)的样式,中心往往雕饰(或绘饰)圆莲,四周饰飞天、火焰纹等,是不具结构功能的装饰性做法,近似于前述殿内藻井的形式。但其位置往往不在窟内中心,而是围绕中心方柱(煌奠高窟第251、254窟等}或位于前廊顶部窟儿因此尽管做法、形式相近,斗四天花与藻井在规格上是不相同的。
平葵是以纵横木枋垂直搭交构成方檳网状或条状的天花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内顶做浃。木枋(又称“支条”)表而彩绘.搭交处加鼐金属构件,方格内盖封平板或做叠涩。云冈与巩县石窟的窟顶形以平基为主,表现出当时佛殿与佛塔的内顶形式。
敦煌北魏窟中的人字披顶以及敦煌、麦积山西魏、北周窟室中的覆斗顶形式,分别表现为厅室彻十明造和殿内佛枨帐顶的做法。而龙门宾阳三洞的窟硕雕,则反映了佛殿中于佛像上方张挂织物大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