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宰堵波”式的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但是它的覆盆式的形状并没有在中国流行而被改造了。塔既然是象征佛的一种实物,一种受佛徒膜拜的纪念物,按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它应该具有崇高的、华丽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在汉朝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多层楼阁。于是中国固有的楼阁和印度传进来的宰堵波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形式的佛塔。多层的楼阁在下,楼阁顶上置放“宰堵波"形式的屋顶,称为刹顶,这就是中国最初的楼阁式佛塔的形象。这种塔作为佛徒膜拜的对象,它们像印度石窟中的支提一样,被放在佛寺的正中,成为一座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筑。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城内大建佛寺,在著名的永宁寺中心就有一座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此木构架的塔,高九层达千尺(约合300米);四面形,每层每面各有三门六窗,红色的门上有金钉金铺首,塔顶上立着高约30米的塔刹,刹尖为金宝瓶,瓶下有30层金盘,有四条铁链子将塔刹与塔顶相联,在金盘和每层屋檐的角上都悬挂有金铎,风吹铎响,十里之外都能听见。这样一座高耸于大地的佛塔,百里之外就可遥见之。古代文献上对建筑的描绘不免有所夸张,尤其谈及高低尺寸,多带概念性的描述,并非实际尺度,但其塔之宏大与华丽是可以想像的,连当时来洛阳的西藏沙门菩提达摩者,自称历涉诸国,见多识广的波斯国胡人见了也惊叹“实是神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洛阳伽蓝记》)0但这座佛塔于534年被大火烧毁。如今留存下来的木构佛塔只有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0056),距今也有900余年的历史了。木塔也是位于佛宫寺的中轴线中心位置上。塔身全部为木结构,外观为五层,总高67.31米,平面为八角形。在底层中央的佛坛上,供奉着一尊高达Il米的释迦牟尼全身像。
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结构严密,造型宏伟,但最怕火灾,尤其是高塔木构更易遭受天上雷击而毁于火。所以到唐朝佛事盛兴时,木塔很多都被砖结构代替,但它们的外形仍保持原来楼阁的形式。由于砖构不怕火,所以这类塔留存至今的不少。如建于唐朝的有陕西长安兴教寺玄奘塔、陕西西安大雁塔,建于五代的江苏苏州云岩寺塔,建于宋朝的苏州罗汉院双塔,河北定州开元寺塔等。这类塔除全部用砖筑以外,也有用砖筑塔身而外面用木屋檐、木栏杆者,这种砖、木结合的形式既利于防火,又更多地保持了木楼阁的外貌。例如上海的龙华寺塔、苏州的报恩寺塔、松江的兴教寺塔皆属此类。上海龙华寺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塔身八角形,上下七层,总高.55米,塔身砖造,层屋檐和平座栏杆都用木结构,屋檐挑出深远,屋角高高起翘,每层的八个屋角下都悬挂铜铎,每层墙面都作出木柱木梁,四面开门,而上下层又将门的位置错开,栏杆都设透空花格,栏杆及屋檐下皆用斗拱挑托;塔虽不高,但比例端庄,造型极富南方建筑轻巧
秀丽的风格。此类塔中也有用石造、铁铸或在砖身上贴砌琉璃而称为楼阁式琉璃塔者。著名的有建于13世纪的福建泉州开元寺石造双塔,建于11世纪的湖北当阳玉泉寺的铁塔,和建于Il世纪的河南开封祜国寺塔,此塔塔身13层,塔外壁面全部馕嵌褐色琉璃砖,砖近铁色,所以这座琉璃砖塔又称为“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