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木构建筑中仍沿用秦汉时期的夯土承重墙结构做法。在墙体的表面,嵌入隔间壁柱,柱身半露。柱间又以水平方向的壁带作为联系构件。据汉代文献记载,汉长安未央宫昭阳舍,壁带上以金缸、玉璧、明珠翠羽为饰,〈景福殿赋〉中亦记“落带金釭”。“金钉”是壁带与壁柱上所用的铜质构件,一方面起连接固定木构件的作用,同时作为墙面上的重点装饰一。汉宫中又有于金缸上镶嵌成排玉饰,形如列钱的做法。已知东晋墓室所用花纹砖中,钱纹也是常见的纹样。曹魏时虽仍以釭装饰壁带,但是否还有衔璧列钱,不得而知。北朝建筑中仍有壁带,但文献中不再提到金钲,时或言及列钱,也似乎已演变为一种彩绘纹样。
壁画是宫室中最常用的壁面装饰手法,一般用于内壁。魏岩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题材,仍沿袭汉代,以云气、仙灵、圣贤为主,佛寺画壁亦然。佛教题材的壁画,早期仅有维摩、文殊、菩萨诸相,至南朝梁武帝时渐趋兴盛。南朝墓室侧壁往往装饰“竹林七贤"等题材的画像砖,或使用大量的莲花纹砖。福建闽南朝墓的墓砖纹样丰富,其中用于墓顶的砖面纹样与河南巩县石窟第4窟窟顶平格内的图案纹样在构图和形式上都很相似,恐非巧合。
《景福殿赋》中记墙面色彩为“周制白盛,今也惟缥",可知曹魏时墙面涂色是上承周制,作青白色,实际上这也是汉代建筑中的常用做法。南北朝时除了白色涂之外,佛寺中还出现红色涂壁,如洛阳永宁寺塔,内壁彩绘,外壁涂饰红色;据文献记载,南朝陣康同泰寺和州晋安寺中,墻面也都有涂饰红色的做法;又西晋国戚王恺,“月赤石脂泥壁”吐吼山于材料昂贵,这种做法历来被视作一种豪侈竟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