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东北距汉洛阳故城20公里。其地有东、西二山夹伊水峙立,古称伊厥。北魏石窟均开凿在西山东麓,共有主要洞窟23座,开凿于孝文帝太和末年至北亡覆期间(约193~531年)。前后40年,费工无数。其中经营较早的,是6座进深在10米左右的大窟,即古阳洞、莲花洞、火烧洞与宾阳三洞,窟室的开凿都与皇室成员有关。后期洞窟随经营者地位的降低,规模渐小,进深多在5米上下。
龙门北魏洞窟均为单室窟,平面多呈前方后圆形,像设方式与云冈二期佛殿窟以及麦积山早期洞窟相近,都不采用正壁开龛的做法,而是主像置于正壁之前,并将正壁作背光处理。除了古阳洞等几座洞窟之外,大多数洞窟的窟顶都凿成天盖形式,笼罩在佛像上方,天盖中心为形突出的浮雕莲花。其中宾阳中洞的窟顶清楚地表现了背光式正壁与天盖式窟顶之间的关系。这种窟顶形式,反映了当时佛寺殿内设像使用大型天盖的做法.另外,宾阳中洞、南洞、皇甫公窟及地花洞等窟内地面,均雕有以莲花、龟纹为主的纹饰,其中宾阳中洞的地面雕饰最为精致。
龙门北魏石窟中表现建筑形象较少,壁面雕刻中也少出现佛塔。且未见中心柱窟,与云冈石窟有较大差别。当时正值洛阳一带佛塔林立的时期,故此点颇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