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舟为梁”见于《诗经》,可知以缆系舟,横过两岸为浮桥的做法周代已经有了。此期何最著名的浮桥是西晋杜预建的富平津黄河浮桥和东晋南朝建康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浮桥。
晋帝室司马氏原籍河内郡温具,其地在洛阳东北方,即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以北的沁阳、孟县、温县、修武1辉县一带。为廾拓自洛阳至河内间的通畅道路,社预建议在富平津(即孟津)处建黄河浮桥,泰始十年建成“这是继春私时公子戚在蒲阪建浮桥之后黄河上建起的第二座浮桥工。画惜它的规模做法史无明文。
建康的朱雀(一作爵)航在城南朱雀门外,横跨綦淮河上,把建康城府城南的居住商业区连接起来。它在三国炅大帝孙权时原是木桥,称南津大桥十余年后,在景帝孙休时已称之为大航,可能己改为浮桥鬈东晋时继续使用。东臂叛王敦进攻建康,丹阳尹温峤烧朱雀航以阻止叛军秦准河”。晋成帝咸康二年又新立朱雀浮航,“长步,广六丈,冬夏随水哥下”。秦淮河并不很广,吴时已建南津大桥,说明可以跨河建桥,终于建成浮桥,大约有两个原内“其一是因为秦准河是建康水运要道,西睏长江,东吴会,主要供应都自准运人,水上交极为繁忙,如建桥,低平者有碍航运,高起容舟者难以牢圊。其二,当时秦准西距长江很沂,江涛汹涌,经常涌人石头·毁失雀航“,浮桥尚如此,木桥更难持久,为此,终南朝三百余年,朱雀桥一直是浮桥。晋孝武帝时,谢安在桥上建重楼,楼顶置铜雀,与桥名相应,更为壮丽。秦淮河上除朱雀航外,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军事需要,又陆续建了骠骑航(在东府)、丹阳后航(在丹阳郡北)和竹格航(在朱雀航西)三座浮桥。浮桥可开可闭,打丌中间一段可使舟船顺利通过,因此它在缆索连接和断开处船的锚定上都应不同于一般浮桥,开团管理上也应有一套制度,才能止常营运,可惜史籍缺略,已力从考索了。
以上所述是两南北朝时见于丈籍的著名大桥,其落成大都载之史册,可知是国家兴建的巨大工程。这些桥本身结构既雄杰壮美,同时也有一定美化装饰。自汉以来,木桥、着桥桥头两端都立柱,这在和林尔东汊墓壁及东汉石刻上都有表现,以后遂发展为华表柱.南齐·五行志》载建元元年朱爵航华表柱生枝叶,磚知建康朱雀航两端建有华表柱。洛阳伽蓝记,载洛水浮桥“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风似欲冲天势”自谢安在朱雀航头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