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石刻、壁画上所表现渚建筑,屋身部分的开间比例多为方形或竖长形。当时建筑的开间比例多作竖长形。推其原因,可能仍是当时构架的纵向支撑系统较弱,尚不宜做大开间的缘故。
房屋的屋檐一般用圆形断面的檐椽挑出,有些地方也用板椽,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四窟北周雕窟檐所示,重要建筑在檐椽之外又加飞椽,以增加出檐深度。飞椽断曲为方形,后尾抹斜,打在望板之十,与下面的檐椽对位。考究的建筑都把檐椽、飞椽的外端做得细些,末端粗外端细的椽可使屋檐显得轻巧,是一种艺术处理手法。
一般房屋屋面用板瓦,宫殿及府邸等重要建筑用筒板瓦,都是陶瓦。宫殿用瓦,瓦坯磨光并经渗碳处理,表面作黑色,称“青掍瓦",瓦当已不用汉代的云纹和吉语文字纹,改用莲花纹,也有少量用兽面纹之例。莲花紋是随佛教传人的纹样,和汉代藻井中用的垂莲形象不同,屋脊仍沿用汉以来旧做法,以板瓦叠砌而成,顶面做圆背或加一行筒瓦。宫殿、佛殿和最尊贵的宫员三公的正厅在正脊两端用鸱尾为饰。鸱尾的他用传说始于汉武帝时,是模仿海中鱼虬之尾的形式。但迄今未见汉代实物及图像。《宋书》载东晋太元十六年“鹊巢太极(殿)东头鸱尾”,可知至迟晋代宫殿已用鸱尾。目前所见较早的形象在敦煌275窟北魏阙形龛上。其余建筑之正脊两端用兽面瓦。瓦之轮廓近于脊之断面,正面模压一兽面,安于脊之两端,脊上筒瓦瓦当即压在其上,实物已在洛阳北魏官署遗址中发现。除正脊外,兽面瓦也用于宫殿和一般建筑的垂脊下端和甬脊上。角脊一般只做到角柱或挑檐传交点而止。外端悬挑部分减低高度,只叠一二层瓦,上复筒瓦,并用瓦钉钉在角梁上,以防下滑。瓦钉之上斜置小瓦当遮盖,并用灰填实以防渗水。这样就在角脊的末端出现一行的小瓦当,使角脊下端呈反翘之势,同时起了艺术处理和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