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住宅始建于元代建大都城时,由大片的胡同与四合院组成城内的居住区。这些四合院有大小之分,它们的宅院大门也有几种形式,但大门左右少不了有一对门枕石。纵观这些门枕石的形态,其中以圆鼓形的最多,其次为石座形,狮子形的比较少。
北京四合院的抱鼓石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形式,就是整体上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下面的须弥座托着上面的圆鼓。须弥座由上下枋、束腰和底下的圭角组成一座完整的形式,座上对角铺着一块雕有花饰的方形垫布,讲究的还在座上用仰覆莲瓣的雕饰。座面的垫布上有一个鼓托,形如一张厚垫,中央凹下承托住上面的圆鼓,两头反卷如小鼓,所以俗称为“小鼓”,以示区别。圆鼓形象很逼真,中间鼓肚外突,鼓皮钉在圆鼓上的一个个钉子头都表现得很清楚。在两面垂直的鼓皮上多数都附有雕刻。在上面的鼓肚是装饰的重点,除了有浅雕作底纹外,多有狮子、团花等突出的高雕装饰。
四合院石座形门枕石的外形多呈规整状,有的一块整石座,直立地面,有的下面有一层不高的须弥座托着上面的石座,座上露在外面的四个面上均有雕刻装饰,有的在顶面上加突出的狮子像。
观察这些北京门枕石上的装饰内容,可以说没有离开中国传统的题材,龙既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明,清两朝都明令除皇家建筑之外,其他建筑皆不得用龙作装饰,这种禁令尽管很难贯彻至全国各地,但至少在京城是见效的,所以在这里的门枕石上的确见不到龙的形象。这里见到最多的就是狮子,所以在圆鼓、石座形的门枕石上,多数皆在石鼓和石座的顶面上雕着狮子像,讲究的狮子呈全身像,蹲坐或趴伏在石面上,简单的雕一个突出的狮子头露出石面,有的口中还衔着如意和飘带,有的把这种飘带沿着石鼓背左右盘卷一直延至须弥座,从圆鼓顶至须弥座,组成一组正对门外的装饰带。其他如麒麟、蝙蝠、飞鸟也常见到。植物中以莲荷、卷草用得最多。除此之外,如意纹、钱纹、寿字、喜字也常见用在石鼓的鼓心、鼓背与鼓托及须弥冲的垫布上,有的干脆在石座上刻出“万字如意”、“吉星高照”的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