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佛教石窟
2018年03月22日    点击:

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炎热的夏季很长,崖窟地处偏僻,不但窟内冬温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现在发现最早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开凿于3世纪末或4世纪之初。窟的形状多为印度的支提窟形式,窟中央有一塔柱,窟中壁画上所表现的佛像也带有明显的印度阿旃陀艺术风格。

另一处早期石窟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国通向西域的出入关口,又是丝绸之路南北道的汇合点,佛教随着商贸很早就传到了这里。对于往来于茫茫荒漠的商人来说,祈求佛主保佑平安的愿望更为强烈,宗教的要求加上有利的经济条件,使这里的石窟得以连绵不断,从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一直到14世纪的元代,莫高窟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石窟。

随着佛教的传人,黄河流域也出现很多石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等。唐朝末年发生唐武宗的禁佛灭法后,中原地区佛教受到打击,石窟的建设转向南方,四川地区成了石窟的集中地区,先后开凿了广元千佛崖石窟、大足北山石窟、宝顶山石窟等,一直延续到明朝。

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尽管这些绘画、雕塑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它们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从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外来的佛教艺术与文化怎样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下一篇:古建筑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上一篇:宋式大门

分享到:

网站首页 | 关于唐语 | 唐语产品 | 影壁墙砖雕 | 影壁墙百科 | 中式装修案例 | 服务与支持 | 古建资讯 | 免费获取方案 | 联系唐语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