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此期南北方的大第宅。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年),会稽王司马道子建东第,筑山穿池,用功钜万。义熙十年(414年),刘裕就其地筑小城,周回三里九十步,作为扬州刺史治所,称东府。第宅可建为小城,可知其规模之大。南齐时,豫章王肖嶷府第宏大,前区有斋库,后区后房可容婢妾千人。后堂后有楼,又有后园,园中起土山,号桐山。梁时临川王萧宏倚势聚敛,府中有“库屋垂百间,在内堂之后”满贮财物。在北方的北魏洛阳,清河王元怿的邸宅最大,“西北有楼,……俯临朝市,目极京师。楼下有儒林馆、延宾堂,形制并如清暑殿。土山钓台,冠于当世”。高阳王元雍宅“匹于帝宫,白壁丹楹,窈窕连亘;飞檐反宇,謬周通。僮仆六千,妓女五百。北魏阉官刘腾宅“屋宇奢侈,梁栋制,一里之间,廊庑充溢。堂比宣光殿,门匹乾明门(均魏宫门、殿)博敞弘丽,诸王莫及。……朱门黄阁,所谓仙居也”。门广平王元怀宅“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平台复道,独显当世。”
但这时一般民众和中下级官吏的住宅还相当简陋。西晋名士山涛死时家中只有屋十间,潘岳撰《狭室赋》,极言自己住宅之破败。《晋书·吴隐之传》说他家为“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以竹篷为屏凤,坐无毡席”,宋武帝刘裕出身寒门,为帝后尘活简朴。其孙孝武帝刘骏在大明年间拆毁刘裕所居的“阴室”(藏已故帝王衣冠器用之所)在其地建玉燭殿,见其床头有土筑屏风,土壁上挂葛灯笼。孝武帝说:“田舍公得此,已为过矣"。可知当时农村中一般人还住不上这样的土房子。北齐书,载高欢少年穷困时住在“焦团”中“焦团”又称“蜗牛庐”,后世多称草庐为蜗牛庐,可能是草庐一类最简陋的住处。这些应是战乱中住宅的一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