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是柱子与台基之间的过渡物,早期称为“柱砥”或“柱磉”。中国木结构建筑中,木柱一般不直接插入地下,而是立在柱础上,借以传递重量;且柱础同时具有防潮作用。宋《营造法式》谓柱础之尺寸为柱径之二倍。较普遍地施以覆盆或覆莲装饰。至明清时,宫殿的柱础化繁为简,多采用“古镜”式,整块石材雕成上圆下方的形状。
中国各地气候差异甚大,防潮需求随之不同。北方干燥地区的柱础较低矮,南方多雨潮湿,柱础较高,且花样较丰富。宋代石雕所用诸法都派上用场,深浮雕如“剔地起突”,浅如“压地隐起花”或“减地平雕”,皆施用手柱础少上。采用莲花图案可能得自印度佛教的影响,“佛出生脚踩莲花”此一典故,使得莲花被赋予了命的象征。山西交城天宁寺的柱础雕出龙龟兽。赑屃,象征其可负币。最细致的柱础应数广东、福建两地所见,该区盛产坚硬的花岗石,易于精雕细琢。福建多雕瓜瓣形,圆鼓柱础雕瓜楞形;广东陈氏书院则雕细腰花篮,造型优雅。